學校背景
地區
西貢區
宗教
無宗教
就讀學生性別
男女
創校年份
1988
學校費用
資助種類
官立
中一 | - |
中二 | - |
中三 | - |
中四 | - |
中五 | - |
中六 | - |
中一 | - |
中二 | - |
中三 | - |
中四 | - |
中五 | - |
中六 | - |
學校設施
學校師資
已接受師資培訓人數百分率 | 89% |
學士人數百分率 | 98% |
碩士、博士或以上人數百分率 | 44% |
特殊教育培訓人數百分率 | 67% |
教師年資0至4年百分率 | 16% |
教師年資5至9年百分率 | 5% |
教師年資10年或以上百分率 | 79% |
學生班級
班級 | 班數 |
---|---|
中一 | 4 |
中二 | 4 |
中三 | 4 |
中四 | 4 |
中五 | 4 |
中六 | 4 |
總數 | 24 |
班級 | 班數 |
---|---|
中一 | 4 |
中二 | 4 |
中三 | 4 |
中四 | 4 |
中五 | 4 |
中六 | 4 |
總數 | 24 |
語文及教學
2024/25學年開設科目,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生活與社會、公民、經濟與社會、商業、設計與科技(創科)、視覺藝術、正向價值教育、體育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視覺藝術、歷史、旅遊與款待、地理、公民及社會發展、正向價值教育、博雅教育、體育、其他學習經歷
2024/25學年開設科目,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科學、電腦、歷史、地理、家政、音樂
英國語文、英語傳意教育、數學、數學薈萃、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生物、物理、化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經濟、地理、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
2024/25學年開設科目, 按班別_組別訂定教學語言_校本課程
中、英、數優化學習計劃
其他學習經驗(包括:創科、韻律體操、多媒體、音樂等)
2025/26學年擬開設科目,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生活與社會、公民、經濟與社會、商業、設計與科技(創科)、視覺藝術、正向價值教育、體育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視覺藝術、歷史、旅遊與款待、地理、公民及社會發展、正向價值教育、博雅教育、體育、其他學習經歷
2025/26學年擬開設科目,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科學、電腦、歷史、地理、家政、音樂
英國語文、英語傳意教育、數學、數學薈萃、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生物、物理、化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經濟、歷史、地理、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
2025/26學年擬開設科目, 按班別_組別訂定教學語言_校本課程
中、英、數優化學習計劃
其他學習經驗(包括:創科、韻律體操、多媒體、音樂等)
本校著重培養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並致力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以英語作為初中和高中大多數科目的授課語言。
1. 利用多元化評估方法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除了學期測驗、考試外,學校亦採取持續性評估,計算學生的平時分。
2. 善用評估數據以促進學與教的過程,推動學生反思和主動檢視學習成效。
3. 老師根據不同班級的學習風格調整教學策略,亦會因應學生差異調整課業和測考目標、教學內容。
本校師資優良,老師熱心盡責,以學生為本,提供全人教育,務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教學方針著重兩文三語及資訊科技能力培訓,帶領學生跟上時代步伐。透過小組學習、電子學習、課前預習及多元教學策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並發展他們的自學能力、創意思維和潛能。
申請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5 年9月升讀中一)。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機制會根據以下準則選取新生:
1. 小五至小六操行成績平均必須達乙級或以上(必要條件) 2. 成績次第(由教育局提供)(40%) 3. 小五至小六學業成績(10%)
4. 課外活動表現(10%) 5. 獎項(10%) 6. 面試表現(30%)
1. 設有中一迎新日,讓學生及家長了解學校的政策和文化。開設暑期基礎班及暑假銜接課程,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需要。
2. 重視學生身心健康,除了推廣「靜觀」活動外,也有自行舉辦和參與校外機構舉辦的義工服務等培養心靈健康的活動。
3.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藉着全校參加「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和其他體育活動,鍛煉學生強健體魄。
4. 透過班主任課堂、講座、早會分享、文化交流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建立樂觀積極的人生觀,幫助他們訂下清晰的人生目標,學會自律自重,成為關心社會、樂意服務的良好公民。
其他資料
以作育英才為本,致力提高學生兩文三語能力;著重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重視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啟發其潛能。
本校校風純樸,學生敦品礪行,恪守校訓。學校採用訓輔合一政策,師生關係良好。校方又舉辦拔尖保底課程,以改進學生各科的學習表現;推行朋輩輔導計劃,令學生在互助互勉中成長。